互联网为钢铁业转型提供途径

日期: 2015-10-27  来源:中国冶金报-中国钢铁新闻网  点击数:  

互联网钢铁转型


  “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,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。”在10月21日于上海召开的第十届中国钢铁年会暨第六届宝钢学术年会上,宝钢集团董事长、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徐乐江表示,互联网正在为中国钢铁业的转型提供机遇和途径。


  会上,代表们结合当前形势,对钢铁行业怎样实现转型升级进行了多层次、多角度的深入交流和探讨。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、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,河北钢铁集团总经理彭兆丰,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副总经理田志凌,分别从不同层面提出了中国钢铁工业转型升级的思考和建议。国际钢铁协会总干事埃德温·巴松(Edwin Basson),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副社长柳川钦也(Kinya Yanagawa),韩国国家科学院院士、韩国材料和金属学会主席禹宗秀(Jong-Soo Woo),北京科技大学校长、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张欣欣,巴西矿冶公司技术总监马科斯·斯图尔特(Marcos Stuart)出席会议并做报告。宝钢集团总经理陈德荣、中国金属学会秘书长赵沛分别主持会议。


  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能力


  “低增长、低价格、高压力和低效益成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新常态,而工业互联网下,钢铁工业生产流程绿色化和智能化是中国钢铁工业转型的主线。”干勇在题为《互联网时代中国钢铁工业的转型思考》的报告中表达了自己对于推进钢铁业转型升级的看法。


  干勇对“+互联网”和“互联网+”进行了对比:“+互联网”侧重于网络化连接和信息流动,更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,可将其比喻为物理反应;“互联网+”更强调生产方式、组织形式、管理理念和商业模式创新,是信息化不断深化发展的新阶段,是在“+互联网”基础上发展的新形态,可将其比喻为化学反应。


  干勇认为,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技术的应用,催生了产业模式转变或创新,体现在从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转向定制化规模生产,以及产业形态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。而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形态也发生了进化,很明显的特征就是由单一企业经济体演变为平台型经济体。


  因此,干勇提出了互联网时代我国钢铁工业创新体系的新模式:以云计算、互联网为基础,在“中国制造2025”的指导下,以市场为导向、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创新中心,构筑我国钢铁工业网络化的大数据创新平台。


  对于钢铁与“互联网+”,徐乐江表示:“和欧美国家类似,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也要遵循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的规律,这是逃不掉的。但和欧美钢铁业遭遇产能过剩不同的是,中国钢铁业赶上了“互联网+”的时代,互联网已经超越工具,成为了一种能力,与各行各业结合之后能够赋予传统行业新的力量。中国钢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实现产业转型。”


  对于这股东风对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作用,徐乐江总结,借助互联网的优势,可以提升中国钢铁行业的效率,实现钢铁行业的服务转型,推动钢铁制造向智能化转型,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危机。


  徐乐江进一步解释说,首先,钢铁电商的蓬勃发展使行业供需形成对应关系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产能过剩;其次,互联网技术在钢铁全产业链的应用能提高产业内资源的配置效率,促使低效产能加快退出;再次,互联网能够有效抑制钢铁行业的“野蛮生长”和投机盛行现象,有利于行业化解产能过剩;最后,在互联网时代,市场的封闭被彻底打破,真正的优胜劣汰不可避免。


  “可以预见,随着‘互联网+钢铁’或者‘钢铁+互联网’的深入推进,不仅将有效地促进钢铁企业的脱困和转型,还将解决钢铁行业面临的产能过剩、低价恶性竞争、中间贸易商过多、利润率低等诸多问题,进而促进钢铁产业结构调整,实现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。”徐乐江补充。


  转型需要创新支撑


  埃德温·巴松在总结了美国、日本、欧洲等国家和地区钢铁工业的发展情况后指出,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需要多年时间,并且要历经很多个阶段。钢铁行业的结构调整和重组一直在延续,并且不会停止。各个国家和地区转型升级并没有具体的成功之法可循,但成功的结构调整案例能够体现出政府和企业间协作的重要性。


  而对于中国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前景,徐乐江指出:“无论对钢铁企业还是钢铁行业来说,要发挥‘互联网+’推进中国钢铁业转型升级的作用,是一个十分艰难痛苦的过程,需要付出诸多艰辛和不懈的努力。”


  田志凌认为,钢铁工业转型升级要走绿色化与智能化融合发展的路线,钢铁企业的竞争力依赖产品质量的稳定性、可靠性、使用性和品牌价值,以“中国制造2025”为国策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需要高品质钢材的支撑,而这些依赖创新的驱动。“材料基因组、3D打印、‘互联网+’等科技革命在改变着业态模式,我们要紧紧把握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和国资国企改革的战略机遇,围绕市场需求重塑创新体系,提升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能力。”田志凌表示。


  禹宗秀也认为,无尽的革新是增长的引擎。他表示,目前,钢铁业处于春秋战国时代,钢铁市场处于“冰河期”,要通过革新带来增长和技术发展。据他介绍,浦项主要在3个领域进行革新:在工艺方面,运用环境友好型技术降低成本;在产品方面,研发和生产更多高附加值产品;在市场方面,技术与市场应用的融合。


  柳川钦也对比了美国、欧洲和日本转型升级的经验,并表示,钢铁业必须在盈利时就进行向可持续发展的转换,因为纠正经济高增长的负面影响将耗费巨大的资金。同时,他表示,钢铁企业要维持技术的先进性,包括开发高功能产品,提出综合解决方案,以及进行工序革新、基础技术研究和新一代钢材研究等。


  编辑:孙正平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来源:中国冶金报-中国钢铁新闻网

41.9K

最新文章